
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军用床上的“志眷”二字清晰依然
从鸭绿江畔到辽北铁岭,从火炕平房到暖气楼房,50多年间,银州市民贾田的家搬了好多回,但是不管搬到哪里,家里那张老旧的木制军用床贾田一直都舍不得扔掉。因为这张床住过贾家祖孙三代人,这张老床更是一段难忘岁月的记录者。 5月22日,记者在银冈小区贾田大爷的家里见到了这张被他视为“宝贝”的老床。
为志愿军家属特制“志眷”军床
这是一张深栗色木制结构的单人床,床长约2米,宽1米,床头和床尾分别有木制的床栏杆,由于年代久远,栏杆扶手处的棱角已经磨的有些发白。床身与床腿连接处分别有四个钢制铆钉固定,经过了半个世纪,老床一点儿没走样,没变形。坐在床上,依然能够感觉到床的牢固和舒适。床头正面“志眷”二字是老床最显眼的地方,“志眷”也成了这张床不同寻常的身份标志。
今年78岁的贾田老人告诉记者,在上世纪50年代初,他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,“当时,中国人民志愿军安东(今丹东)招待所,为招待回国办事的过往人员以及来部队探亲又不能过江(鸭绿江)的部队家属,就特制了一批军用木床,有双人的,也有单人的。为了区别于其他床,这批军用床一律被漆成栗红色,并在床头床腿之间的连接板上用白铝油喷上醒目的‘志眷’二字,寓意志愿军家属所用。 ”
军用床从丹东搬到铁岭
贾田说,朝鲜战争后,特别是1955年实行军衔制后,志愿军干部每年都可以回国休假,家属也可以赴朝探亲,志愿军招待所失去了存在的必要,这些“志眷”军用床便被分配到丹东市驻军各大单位的招待所,后来各单位又把这些床发给所属单位保管使用。就那时候,贾田和爱人分到了一张“志眷”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。“我的三个孩子就出生在这张大床上。她们小的时候经常争抢着要睡在床上,特别是夏天的时候,木床特别受欢迎。”回忆起往事,贾田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“1970年,我所在的高炮团从丹东市换防到铁岭县,军用床也随之来到了铁岭。 ”贾田说,来到铁岭后,他们一家住在铁岭县党校院内的平房里,由于住平房是睡火炕,双人床基本用不上,就被部队收回了,只剩下这张单人床。贾田全家在平房一住就是15年,中间虽然经历了四次调房搬家,但总是贾家人搬到哪儿老床就跟着搬到哪儿,“孩子们也曾多次说军用床太旧了,应该换换了,但我总舍不得。 ”
半个世纪后老床变成“宝贝”
1986年,贾田又搬家了,这次他是从平房搬进楼房。喜迁新居全家人兴高采烈,又是装修,又是换家具,这次孩子们又一次向父亲提出,“老木床和新房子一点不搭配”,希望他扔掉那张军用床。贾田仍然没有听孩子们的,态度坚决地把“志眷”床搬上了楼房,放在南屋他和老伴的卧室内。半个多世纪了,用“不离不弃”来形容贾田对老床的态度一点儿也不过分。
贾田说,这之后的20多年,老床基本没闲着,“大儿子新楼没下来前,就住在我们家木床上;后来为了学习方便,大孙子来和我们一起住,睡在老床上;大孙子长大了二孙子接着住,二孙子走后三孙子继续住,一直到现在。 ”
贾田老人说,50多年来,这张老床不仅是家里的一件摆设,一件物品,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,许多情感都被融入在这张老床里面。“‘志眷’军用床可以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,它见证了朝鲜战争时的艰苦岁月,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,见证来我们这个家由原来二人世界变成了13口人的大家庭,”贾田说,老床就是他的宝贝,到啥时候也不能抛弃它,相反,还要把它保管好,使用好,让老床代表的艰苦朴素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。 ”
本报记者郎新颖
“老物件”晒出来
一部过时的大哥大,可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追求;一只竹制的暖水瓶,可能勾起了你对奶奶的温暖记忆;一张已经斑驳的老式结婚证,可能珍藏着你年轻时最甜蜜的爱情回忆;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,可能让你想起全家团聚的幸福画面……压箱底的许多老物件也许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,但只要一拿出来,总能勾起曾经温暖您的记忆,透过它们,我们能重温那个质朴纯真的年代。